18888889999
notice 网站公告
— 杏彩体育资讯 —
昨晚
小宝带大家走进了时下最热的
上海天文馆
《看见》了苍茫宇宙与浩瀚星海
90分钟的”星际探索“之旅
共有63.1W小伙伴与我们一起同行
如果你不幸错过了直播
那么也不要遗憾
点击下方视频,即可回看完整直播
↓↓↓
带大家打卡、游历完整个天文馆主体展馆以后,
四位嘉宾还在一楼特设的“星闻会客厅”
开启了一堂
星空下的对谈
科学与艺术相融合,上海天文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
潘守永:我们刚才参观、体验到了上海天文馆这么好的设计、内容与互动,林老师作为原佘山天文馆馆长,如今又参与到上海天文馆展陈系统的一手创建,您给我们谈一谈上海天文馆是如何体现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的?
林清:当时在设计上海天文馆的时候,我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理念:强化科学与文化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,不是简单地来上一堂课,而是启发大家对宇宙、天空的好奇心。于是,我们有意识地在展陈中加入了许多艺术元素。比如有些装置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,比如我们在表现不同时空结构时(银河系、星气团),我们请艺术家来创作。在我们地休息区、过渡区,一些作品就是艺术作品,如表现太阳一生的大型综合材料作品。
林清:天文学本身就很有艺术性。比如在太空中瞭望到的地球,整个银河系巨大的形象,本身就很有艺术美感。因此在整个环境氛围的设计,比如引力区里整个弯曲的氛围,也很有艺术感受。而宇宙天体的美,科学公式也同样具有美感。在我们科学界有一个观念,接近于真理的理论一定是简单的。这本身即是一种美。
王南溟:在上海天文馆里,我又一次感受“科学艺术”并非是“科学”+“艺术”,它本身就是一个词,在科技馆、天文馆里尤其能得到直观地体现。通过艺术这个生动的媒介,连接科学家与观众,同时科学家也在这领域中,不经意地成为一名艺术家——当代科技馆可以将这样一个视角进行很好地呈现。
马琳:在没来天文馆之前,大家对天文学的认知往往是“比较单一”、“解说内容深奥难懂”,而来这里最大的感受是互动性很强。“沉浸式”的体验让观众成了展览的一部分。
马琳:可以做到“沉浸式”体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:
1.有赖于沉浸式体验的理论的发展,近年来从戏剧到音乐到展览关于这方面的讨论特别多,观众对这一观念慢慢理解和认可。
2.有赖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分不开,在上海天文馆中大量利用新媒体技术,是人们之前无法想象的。
马琳:我认为一个展览从建筑到展示,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。比方,以往在展馆中,公共区域与展厅是分开的。但在今天的展区中,我们移步环境的途中就有来自于观众的摄影作品,那这些过渡区域也可以设计,或者说担任一个社区展览馆的角色。
现在整个国家都高度关注博物馆事业,因为要提升城市软实力,博物馆与美术馆是重要的体现。虽然上海天文馆刚刚建成没多久,但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,可见大家对天文馆的兴趣不仅是了解天文的知识,而是寄希望于天文馆培养更多人来走进天文,走进科学。我们提倡未来多多进行天文学家+艺术家的对话,如我们熟悉的teamlab团队,这几年做了很多沉浸式的作品,由艺术家,科学家,美术设计师、工程师、软件师等等共同创作。我也希望科学艺术在高校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,与我们的博物馆、科技馆进行互动,相互影响。
王南溟:其实科技馆是一个跨学科融合的平台。它并非是把众多话题变成“一个话题”,而是将一个话题变成发射出很多分支的话题。大家都知道,科学是面向未来的,但艺术,除了当代艺术有关的作品,其他则大多是“文化遗产”,面向过去。我们也可以做出很多有意思的展览,例如将古代人对科学的想象放到当代的科技馆中,使得文物与科技之间、过去与未来之间,有了可以对话的桥梁。
潘守永:没错。天文学在文物、图像艺术中都有很多展现。我有一位朋友叫冯石,写了一本书叫《中国天文考古》,将考古学发现与天文学现象做了一个集中的研究,如“青龙白虎”,“马王堆佛画”表达的天象等等。在以往的博览馆里就是一个文物的展现,但一放到这里,就有一种古今对话的感觉。
林清:我们在开馆仪式上,将国内外的天文馆馆长,国内的天文学界及天文机构,高校天文系专家几乎都邀请过来共同探讨。我们的共识是天文馆除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,主要是鼓励大家感受,理解宇宙,启发大家的好奇心,只要有一小部分的人转变成喜爱天文,或者相关类别科学的后备人才,这对整个科学事业非常重要。
正如我们现在对谈的空间——新闻会客厅,我们称之为“星闻会客厅”。这个“星”字一语双关:一是指天上的星星,与天文、宇宙有关系的事物。其二就是科学明星,我们会将天文学家、科学家请到这里,我们把他们当明星看待,与他们会客与交流。
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
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
如有需求请您联系我们!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58号
电话:18888889999
手机:海南省海口市58号
Copyright © 2012-2018 首页-杏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:琼ICP备88889999号